在季節交替的時候;尤其是氣溫變化較大時,小心顏面神經麻痺悄悄找上您的臉!
根據統計,每年在台灣平均十萬人當中,就有15-40個病例發生顏面神經麻痺的案例,從小孩到老人都可能發生,沒有性別與年齡的差別,而且有復發的機會;以每年季節變化時期最多,尤其春、秋二季,是顏面神經麻痺好發的時間。
圖片來源:by David Castillo Dominici from FreeDigitalPhotos.n et
顏面神經是第七對腦神經,分為中樞型及周邊型兩種類型。中樞型顏面神經麻痺常見於腦中風、腦腫瘤或是頭部外傷等腦部傷患引起,臨床症狀為單側歪嘴而眉眼不受影響伴隨有單側肢體麻木無力的情形;而周邊型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病原因尚不明,推測可能為病毒感染、自體免疫失調或是生活壓力等原因引起,臨床症狀為單側面癱、歪嘴(像健側)、眼睛無法閉合、無法皺眉等症狀,以「貝爾氏麻痺」最為常見。
顏面神經麻痺的病程發展,在發生後第一週症狀會持續惡化,在第二到第三週開始恢復,有八成左右的病人在三個月內可完全恢復,少數人會留下些許後遺症。臨床上愈早治療效果愈佳,最好是發病後能馬上治療。
「顏面神經麻痺的早期治療會以降低局部發炎及腫脹、保� ��神經減少傷害為主。一般西醫的治療主要是以類固醇及維他命B群為主,可搭配復健熱療、電療等」。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中醫科賴卉蓮醫師說:「顏面神經麻痺在中醫屬於『面癱、口眼喎斜、吊線風、歪嘴風』等範疇。又名面癱,指一側面部肌肉麻木、口眼歪斜、而無半身不遂,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賴卉蓮醫師又說:「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原因多由於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經絡,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失調,筋肌縱緩不收而發病,部分患者癒後可能復發」。
臨床上可以中藥調理或針灸治療。臨床常用穴位如風池、陽白、攢竹、四白、迎香、地倉、頰車、顴顟、下關、翳風、合谷、足三里等穴。
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除了尋求醫師協助,平時在家也� ��做好自我照護,保持正常作息,勿熬夜。病人可自行作臉部按摩及臉部肌肉運動(做鬼臉、吹口哨等),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環,維持肌肉張力。進食後馬上刷牙、漱口,以清除口腔內食物殘渣,維持口腔清潔。另外顏面神經麻痺會造成眼睛閉不起來的情形,容易導致眼睛乾澀的情形,必要時可使用人工淚液,睡覺時可以用眼罩保護。
本文作者: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中醫科 賴卉蓮 醫師
...... 原文詳見:突然眼歪嘴斜!氣溫劇變嚴防顏面神經麻痺本文轉載自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