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1日 星期二

關於小兒腹瀉

腹瀉是小兒科患者中,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第二個常見的疾病
。根據統計,每年全世界嬰兒超過四百萬,因為感染性腹瀉而死亡,尤其是開發中國家,腹瀉是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可見此疾病之嚴重性。 

1.臨床基本資料

凡是大便次數比平常增加,及大便水分增加或硬度減少即為腹瀉。造成小兒腹瀉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引起的,其中最常見的病毒所造成的,而輪狀病毒更為大家所熟知,這種病毒特別在6個月至兩歲的嬰幼兒最容易被侵,症狀為嘔吐、發燒、水樣大便等等,另常易合併上呼吸道感染,季節上是全年都有,但是冬天最多。感染性腹瀉另一較病毒性少見原因為細菌性腸胃炎,其中以沙門菌感染最多,往往發燒、腹瀉之症狀較嚴重,有時會合併敗血症、骨髓� �及腦膜炎。感染性腹瀉較少見的是由寄生蟲所引起的。而非感染性造成的腹瀉如食物過敏、乳糖不耐受症、藥物引起、消化道異常、肝膽疾患、營養不良、內分泌及免疫機能異常等等,有時也可看到。

腹瀉最主要的危險是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臨床上依程度輕重把脫水分成輕度、中度及重度。父母親應了解小孩腹瀉之次數,大便特徵(最好把大便拿給醫師看)有無合併嘔吐及尿較少的情況,以便醫師判別脫水程度。

急性腹瀉一般在一週內可恢復,若超過兩週仍在腹瀉叫做慢性腹瀉,常合併營養不良及生長發育遲緩。但是有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腹瀉,常發生在6個月至3歲左右之幼兒,每天解3∼6次稀便甚至含未消化食物者,但是小孩看起來活動力很好,生長發育也正常,這個就沒關係。一般在3歲半以後,排� �情況會好轉。記住一句話:「生長比大便重要」,父母就可不必念念不忘稀便了。 

2.治療重點

腹瀉的治療,補充水份及電解質流失最重要,這可由進食、口服電解質液及靜脈點滴注射來達成。

在進食方面,過去認為腹瀉時,若再進食易造成腹瀉更嚴重,故主張禁食,現在的觀點認為禁食太久,會造成腸道絨毛更加萎縮,減慢腸道粘膜之修補。所以除非無法進食,禁食最好不要超過24小時。之後可以給予半奶或不含乳糖之豆奶類奶粉或米湯等。切記不要自行加鹽巴於開水讓小兒服用,以免造成高鈉血症。也不要只給開水喝,以免造成水中毒。

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是目前治療趨勢,對於中度以下脫水者,給予此種溶液,對於水分及電解質之補充有其功效,可以� ��用點滴注射,在家裏即可使用,所以減少要住院之麻煩。

而如果無法進食者,過度嘔吐,意識昏迷有敗血症或腸阻塞者,必須靠點滴注射補充水分及電解質流失。 

3.何時需要馬上就醫

如果發現小孩腹瀉合併尿量減少,甚至無尿,哭的時候無眼淚、高燒、不斷嘔吐、呼吸快而淺、精神狀況越來越差。不可在家自行處理,應馬上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4.如何預防

最重要者,要勤洗手,家中有腹瀉者,其分泌物、衣物、使用過之東西應好好處理,以免禍及其他成員,另外注意環境衛生、食物煮熟、餐具之消毒也是相當重要的。
本文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科 鄭明宗醫師
...... 原文詳見:關於小兒腹瀉

本文轉載自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